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优良作风,引导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伟大精神,厚植爱国情怀,7月13日起,马克思主义学院“望来路,向新程”青马社会实践队赴山东省滨州市,通过开展渤海革命老区红色遗址遗迹现状调研、寻访老区红色场馆、拜访红色典型人物、践行红色主题实践等活动,在实际行动中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洗礼。
深入纪念园区 忆老渤海峥嵘岁月
“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记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实践团成员寻访之旅的第一站来到了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的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全面地了解了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政军民走过的伟大历程。队员们依次走过星火初燃、烽火燎原、烈火铁流、渤海英杰四个展厅,在百米长的烈士英名录碑廊,实践团义务扫墓,为渤海区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敬献鲜花,深切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实践团成员李亚泽表示,纪念园一程我们被无数英烈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感动,也被老渤海区人民“大支前”“大参军”的动人场景和奉献精神所震撼,而也正是这血与火的斗争,生与死的考验告诉我们: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大力弘扬老区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不竭力量,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走进机关旧址 寻老渤海革命足迹
7月15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位于滨州市惠民县的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回顾了党领导人民在渤海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辉煌历程。实践团成员分别参观了渤海革命史展区、思想政治教育展区、红色观影区,通过历史图片、革命文物、影像、雕塑,重温了渤海区军民一心、支前抗战、夺取胜利的光辉历程,感受了渤海老区一代代党员干部坚守初心、无私奉献的情怀和精神。实践团成员李灵敏表示,在机关旧址,我们追寻了陈毅、邓子恢,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而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要自觉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勇担时代重任,与时代同行,践行青春使命。


寻迹烈士英魂 访老党员共话初心
7月16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滨州市惠民县石庙镇,实地调研当地依托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文化繁荣的振兴历程,并来到96岁的老党员、“中国好人”赵银亭家中,听她讲述在担任村妇女救国会会长、党支部书记以及为无名烈士守墓三十载期间的个人历程,实践队员们在聆听过程中几度热泪盈眶,更加理解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随后,实践队员跟随惠民县团委来到了归化革命历史纪念馆,跟随讲解员的步伐,聆听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故事,用心感悟弥足珍贵的革命精神。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在归化烈士陵园自觉组织“祭忠魂,思奋进” 义务扫墓活动,把对先烈的缅怀之情化为实际行动,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和崇高敬意。实践团成员乔瑜昕表示,这次石庙之行使得我们深入渤海区这片红色热土,寻访渤海区先烈故事,走近党员前辈身边,亲耳倾听红色革命故事,赵银亭老人的那份坚守让我们不由得对脚下这片红色的热土更加肃然起敬,也使我们也更加明白了青年人身上所担负的使命与前行的意义,当代青年应当在现代实践中传承和践行“老渤海精神”,在肩负时代使命的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马克思主义学院“望来路,向新程”青马社会实践团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紧密结合,深入渤海革命老区挖掘实践素材,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上好社会实践大思政课,在实践中读懂“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答好“使命卷”,助力马院学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