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成果 >正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超越

作者:邵西梅       编辑:魏鲁宁       复审:       终审:       来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8-06-01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超越

邵西梅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其营养,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和现实要求进行创新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基础上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超越,也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对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主题的新提炼。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

 

一、古为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孕育而成的,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内核、文化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其营养,并结合时代的特点和现实要求进行创新发展。历史证明,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历史传统文化,重新开始。毛泽东同志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生根发展,必须扎根历史文化的土壤,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把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我们从数千年中华民族的经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泉

国家价值层面,中国古代坚持崇尚“和合”精神,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子强调“和”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同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也是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在体制层面出现现代意义的民主制,但是它在思想层面已是探讨已久的政治概念。

社会价值层面,中国古代坚持“仁爱”思想,认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言行都应该适度,“过犹不及”;提倡均等思想,孔子曾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公,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也强调公平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提出社会公平可以使百姓高兴的观点。“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礼记》中设想有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充满和谐,孔子称之为“小康”。

公民价值层面,古人认为,修身立德是做人的根本。《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他们看来,修身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于个人、于国家都有重要意义。《论语.宪河》中提到“修己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宋代理学家把修身的标准发展为“天理”,即,三达德(知仁勇)、四端(仁义礼智)、五常(仁义礼智信)等,包括重民本,讲仁爱,尚和合,求大同,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以上价值观念,无论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深刻的影响,犹如源头活水,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基础,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中华优秀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超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是在对小农经济和封建政治关系的现实思考中形成的,一些价值观念会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矛盾和冲突。对待传统文化,既不可守旧复古,亦不能全盘否定,而是有扬弃的加之继承发展。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调研山东时,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加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继承?扬弃哪些?如何发展?归根到底是由所处时代的实践任务和需要决定的。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都对以往时代的思想有所超越,在坚持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对所处的时代问题进行回答,最终形成关于所处时代问题的一个理论上的解答和阐释。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根本,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该依赖于儒家文化,从儒家文化中寻找核心价值观发展的基因,依此理论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源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而是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观点和理论的实质是观念产生观念,而不是从实践中寻找观念产生的动力。现实的实践是产生一切思想文化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文化则是社会经济政治的集中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及价值观要关注和回答所处时代的问题,完成时代任务。若我们不顾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硬搬过来,则不是我们现实所需要的价值观,也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是古代文化的回归,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同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形成既符合中国人语言表达方式,又回答中国社会问题和时代任务的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们当今进行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集中反映,我们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动力。

二、洋为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历史发展性角度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基础上产生的,是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超越。

(一)理性对待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维护其政治统治、规范民众行为的工具,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之上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志性口号和纲领性内容,是在早期西欧资本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这一口号是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基本纲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发挥了冲破禁锢,解放思想,鼓舞斗志,启蒙群众的重要作用,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彻底否定了封建主义价值观,与以宗法等级制度,推崇封建专制的封建主义价值观相比,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如,“自由”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是种进步;“平等”思想相比较封建时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也是一种进步;“民主”相比较过去的“专制”、“专权”,“人权”相比较过去的“皇权”、“特权”等都是一种思想的进步。我们要承认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进步性和合理性,理性的对待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从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有近500年的历史。500年来,经过众多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们的不断凝练,经过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不断整合,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熟。从英国的《权利法案》到法国的《人权宣言》,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到新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从自由主义政治学家约翰.洛克到当代美国政治学家弗兰西斯.福山都在论证“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作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现实可能性及作为人类价值的“普适性”。500年来,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从垄断资本主义商品垄断到资本垄断再到国际金融垄断,资产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调和倡导的价值观重点有所不同,但是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本质没有变。在资产阶级统治的现实社会中呈现出价值绝对化、人性抽象化、阶级欺骗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特征,暴露出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心性和虚伪性。

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由资本主导。表面上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质上,在资本主义逻辑之下,工人只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权力由富人和资本家享有。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主义价值观念日益昌盛,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最高标准,扮演着支配一切的角色。恩格斯把金钱货币比喻为“可以任意变为任何随心所欲的东西的魔法手段,谁握有它,谁就统治了生产世界。”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被认为是“人间的上帝”,资产阶级对金钱的欲望极其强烈,恩格斯曾说:“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1”,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获得金钱,不惜对工人采取各种残酷的剥削手段,“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一切关系变成了金钱关系,一切交往变成了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3”。资本主义社会中连同家庭关系、夫妻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打上金钱的烙印。民众在名义上拥有平等的民主权利,但实质上这种表面的平等被不平等所替代,法律上的平等被事实中的不平等所替代。真正拥有民主权利的是资本所有者,是富人,穷人是被排斥在民主之外的。西方公民最基本的选举权,常常被金钱、财团和黑势力等控制,从而变成了“富人的游戏”、“钱袋民主”,成了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有美国专家曾戏谑地指出,“只要在联邦大选委员会那里查一下筹集资金的账户,就可以在大选前知道结果。”美国托马斯.戴伊教授曾在他的书《民主的嘲讽》中,把美国富人民主的状况描述为“精英民主”,在这种精英统治下的民主,背离了民主的基本原则,是对民主的嘲讽。在美国总统的竞选中,曾经帮助威廉.麦金莱当选总统的竞选经理马克.汉纳坦言:“要赢得选举,第一样东西就是金钱,当然赢得选举的候选人,在任总统后要尽可能满足巨额捐助者的政治要求。”“民主选举”成了有钱人的游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扬弃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政治主张的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真正所有者,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的私有制被彻底消灭,剥削阶级也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而是自由平等的社会公民。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不同,社会主义社会重视广大人民的劳动,生产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用劳动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及其大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任重而道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任务也较为艰巨。关键在于,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大的优越性,让社会更加公正,让全体人民得到实惠,生活幸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中,我们也提倡“自由”,但是不同于资本主义价值观中狭隘的抽象的,具有阶级性的自由,社会主义社会的自由是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政治上享有共同权利,让最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最广泛的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民主”,不仅汲取了资本主义价值观中民主的合理因素,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的精髓,民主的主体更加广泛,民主的内容更加务实。关于“法治”,尽管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注重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比较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在社会主体还是内容内涵方面,更为广泛,更为深刻。资本主义社会在推动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践踏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理想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能提供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摆脱被异化的状态,为全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通过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全方位地优越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在较量中逐渐突显其优越性。

三、落地生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主题的新提炼

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一)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实践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改革开放是相互塑造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实践是产生价值关系和价值活动的最根本的基础,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的实践基础就是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历程中,我们中国共产党先后探索并回答了三个历史性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不断汲取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经验,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内容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不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做出的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选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的内容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的各方关切

理论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的机遇前所未有,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前所未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以及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念多彩纷呈,突出反映在价值观念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是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将走向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经典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取向有何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有何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彰显自己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利益用党的理论加以概括总结,在深入回答这些困惑和迷茫基础上提炼形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念,突出改革开放的现代性主题,以丰富的内容回应了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性阶段的各方面关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支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国家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明确了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国家层面的价值诉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一致,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根基,凝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建设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必须以社会的公正、法治作为内在条件。没有公平正义,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没有法治作为保证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真正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公民应该遵循的价值准则,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诉求,明确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公民以及公民应具备的理想追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格几方面强调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核心道德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把社会现实与理想,个人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的政治理想、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统一,有利于在多样中谋求共识,在多元中树立主导,在多变中寻找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又继承吸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升华超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全国人民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6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82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65-566页。

参考文献:

1】蒋伯潜,《四书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英]休谟,《人性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作者简介:

邵西梅,1981.12,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方式:13361035912

 

  •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 邮编:250103
  • 招生咨询电话:(0531)58997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