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快讯 >正文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作者:林燕 邱铠       编辑:邱铠       复审:刘丙元       终审:乔海波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14      

11月13日,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举行。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传统美德与教育、治理、文明实践的融合等核心议题开展研讨交流。来自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及基层社区实践工作者80余人参加研讨。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坤,秘书长闫亚男,学术部副部长潘宏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辛杰,党委委员、副院长陈龙溪出席。

辛杰在致辞中表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形成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校地、校校之间的深度合作,激发创新活力、赋能实践发展,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理论研讨环节,武汉大学教授项久雨以“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之旅”为题阐述中华传统美德为何能历久弥新、持续发挥影响的内在机理。他认为,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是扎根中国沃土的活的文化印记。其生命之旅体现在“活”“成长”“运动”三方面:“活” 即具生命力,源于仁义之心、家国天下伦理网络及代际互动传承,需现代性转化;“成长”即扬弃过时礼教,与历史文化发展同频共振;“运动”即生生不息,由理想与现实张力、时代变迁筛选驱动。其生命力源于生活实践精神、社会关系网络、代际互动,演进动力来自现实需求、时代筛选和自我革命精神,展现出超越时空的价值。

浙江大学教授代玉启认为,文明的重要特质在于实践性,新时代文明建设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实践维度,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实践体系。“两个结合”揭示了文明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文明实践的目标是培育文化主体性,推动主体从“日用而不觉”向“日用而自觉”跃升。这一过程既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实践传统,又契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为文化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山东大学教授徐国亮认为,要激活传统美德的治理效能,在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有机结合。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资源,从中华传统美德中衍生出适应现代社会治理的规范。此外,现代科技为传统美德的传播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场景,能够有效提升治理的精准度与有效性。要强化科技赋能,拓展传统美德的应用场景,顺应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趋势,善于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传播方式。

山东大学教授杨朝明以“孔子施教体系与中华美德传承——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为题阐释孔子施教体系的内在逻辑与当代价值。他认为,孔子以“先诗书、导孝悌、悦仁义、观礼乐”为次第的教化路径,构建了由经典浸润、伦理奠基、价值内化至行为规范的人格养成系统。这一体系强调“道”“德”互构,旨在通过阶梯式教育实现个体从“修身”到“治平”的贯通。其在当代的意义不仅在于为道德教育提供传统智慧,更在于启示教育管理应注重人文涵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人格全面发展的深层转变。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高伟认为,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本质是“教育哲学的重塑”,关乎教育体系重组与再构。从本体论看,需萃取精神内核与实践智慧并赋予现代阐释,实现创造性转化。从目的论看,融入旨在培养健全人格、纠偏教育工具化倾向,培育有文化自觉与伦理定力的现代中国人。从实践论看,需超越浅层模式进行课程重构,克服“知”“行”分离创设道德情境,构建“学校 - 家庭 - 社会”三位一体的美德教育场域。

在实践研讨环节,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颖欣,济宁市兖州区酒仙桥街道东苑社区党委书记张海波,淄博市淄川区松岭路街道吉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萍,德州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希云,齐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白俸宇分别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与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常态化——当代传统美德民间教化三十年回顾与深化探索”“厚植兖州端信文化沃土 推动社区善治深入民心”“深耕文明实践沃土,筑牢美德传承根基”“论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现代教育德育体系的实践路径”“中华传统美德提升高校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逻辑意蕴和实践路径”为题进行发言交流。发言者就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构建与创新拓展、美德传承融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路与方法、在社区治理中以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为抓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进行了交流和展示,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实践领域的小切口、大智慧。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深化理论研究;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培养更多兼具文化自信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深化与各地文明实践中心的合作,打造更多文明实践品牌项目,为山东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贡献山青力量。

  •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 邮编:250103
  • 招生咨询电话:(0531)58997756